您當前位置為:首頁 >

課程介紹

課程介紹
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班(電教版)
0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縱覽世界史。一個民族的崛起或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崛起為先導。一個民族的衰落或覆滅,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頹廢和民族精神的萎靡為先兆。價值觀決定生死。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道德價值觀。

  中華之德,根植傳統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根,維繫於民族精神。無論歷史多麼遙遠、歲月如何蹉跎,無論社會怎麼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除了根、丟了魂,根深才能葉茂。

  根,滋潤於“慎終追遠”。現代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缺少了關照,往往出現一種精神上的病態。我們必須積德厚德,以古鑒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當下,想想根,定定神,穩住腳步,找到魂!

  根,深紮於敬畏之心。人不能沒有敬畏之心。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體將道德規範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轉化,才能成為有效的道德規範。社會公德、法律法規,才有實施的可能。

  什麼是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時的講話中提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言而論,中華傳統文化之本體分為儒釋道三家。儒家為最基礎,主要教人明瞭人與人的關係。道家更高一層,教人明瞭人與自然天地的關係。佛家為究竟圓滿,教人明瞭人與自己的關係。宇宙人生的真相盡在其中。儒釋道三家雖然名字不同,而內涵則是互通互融。三教一家,命脈所系,為我華族後人不可不知,不可不學,不可不習之天然使命!

  為什麼學習中華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學習《弟子規》:“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從這個角度看,我認為,各級領導幹部應該讀讀《弟子規》。《弟子規》1080個字,本是童蒙養正寶典,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裡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讀書志在聖賢。無德無才,為廢品;有德無才,為半成品;有才無德,為危險品;有德有才,方為上品。先德行而後才華,厚德才能載物。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存心不善,風水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時運不濟,妄求無益;妄取人財,佈施無益 ;不惜元氣,醫藥無益;淫惡肆欲,善行無益!世人常不知金錢、地位、健康等真相,甚至用不法手段追求,常陷入人生迷茫困頓的境地。到底如何求得幸福人生、美滿家庭、不敗事業?明瞭中華古聖先賢流傳千年之教育,方能破迷開悟!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安身立命,教學為先
創業齊家,教學為先
禮儀之邦,教學為先
穩定和諧,教學為先
國豐民安,教學為先
太平盛世,教學為先
長治久安,教學為先

為此,正祥書院傾力辦班
祈願幫助有緣大眾
認識傳統文化,
樹立人生方向,
恢復身心健康,
擁有和諧家庭,
圓滿幸福人生!

CopyRight © 福建正祥集團 版式權所有 技術支持:壹九網絡 閩ICP備2021005541號